第一百四十章 斩枣祗,二临许都,威震关东!-《三国之银狐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当哨声响起的瞬间。

    仿佛是宁静的夜晚骤然被惊醒,旷野之上顷刻间就是哨声不断。

    所有的屯田民立即扔下手中的农具,慌慌张张地向着城中或者周边的屯田户庄园跑去,而典农军则急急忙忙开始集合。

    “怎么回事?”

    颍阴城内,被曹操任命的屯田校尉枣祗,正在统计一些数据。

    他和韩浩向曹操建议屯田,于是曹操任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,枣祗为他的副手,负责整个屯田事宜。

    忽然间枣祗就听到城内外哨声大作,甚至都来不及披上铠甲,急匆匆奔出府邸。

    有人来报道:“报,有敌人自西面而来!”

    “多少人马。”

    “五百。”

    “只有五百人吗?”

    枣祗立即令人牵来马匹,急匆匆上了城墙观看。

    就看到城外确实只有五百敌军,此刻赶走了城西的典农军之后,就开始毁坏农田。

    “可恶!”

    枣祗见到这一幕,眼睛都红了。

    曹公现在在官渡,本来就粮食紧缺,现在就指望着九月夏粟收割之后,运往前线。如今敌人居然袭击到了后方,毁坏他们的农田,这让枣祗如何咽得下这口气。

    “将军,小心有诈。”

    左右劝道:“若他们城外有伏兵可如何是好?”

    伏兵?

    枣祗瞬间就冷静下来,然后说道:“我们必须搞清楚这股敌人是从哪里来的。”

    有人说道:“将军,这肯定是昆阳那支佯攻阳翟的队伍。”

    “哦?”

    枣祗问道:“此话怎讲?”

    那人分析道:“将军想想,最新传来的消息是昆阳那沈晨派人北上佯攻阳翟,实则主力南下定颖,与刘备一起杀了汝南太守,打败了阳安都尉,现在正在召陵。因而他们如今正在濦强与夏侯将军交战,必不可能到颍阴来,唯有昆阳的那支佯攻偏师,才有可能过来。”

    最近这段时间沈晨再次声东击西,利用偏师吸引夏侯渊和李典,再主力南下汇合刘备斩杀满宠,击败李通的消息早就传遍许都。为此夏侯渊、李典、蔡阳等人领主力南下濦强与刘备军主力对峙。

    召陵在许都的正南方,而颍阴则在许都的正西方。今天上午他们才得到消息,刘备前天已经抵达了召陵正在和夏侯渊他们对峙,那么今天就不可能出现在这里。

    所以那人很自然地认为这是昆阳那支佯攻阳翟的队伍,趁着许都北方空虚的时候,从郏县颍阳地区绕过来了。

    这个推断其实是很合理的,毕竟从定颖到颍阴,可比从昆阳到颍阴远得多。一個是一百二十多公里,另外一个只有八十公里。

    而他们今天上午得到的消息是滞后性的,只知道刘备军前天到了召陵,正常按照休整的时间来算,怎么样也该休息一两天再出发,鬼知道沈晨军那双铁脚板,从定颖到召陵之后,两天时间又走了八十多公里路到了颍阴城外。

    因此听到那人有理有据的分析,枣祗点点头道:“你说得对,既然城外有伏兵,那应该也不会太多,好,召集人手,立即出城消灭这股敌人。”

    “唯!”

    左右得令,立即按照枣祗的吩咐行事。

    颍阴确实有一千多名屯田兵,甚至稍微组织一下的话,还能够能够组起上万人的屯田民队伍,就是一来没有武器装备,二来没有训练,一群乌合之众也没什么作用,因此枣祗并未召集屯田民。

    到了下午,甘宁带着士兵们已经破坏了数百亩农田,按照每亩约三石产量计算,造成了一千多石的粮草损失,这让枣祗心疼不已,连连催促士兵进攻。

    而这边甘宁见敌人真的出城了,立即呼啸一声,令人吹起骨哨,正在毁坏农田的士兵们便纷纷开始于驿道集合。

    “列阵!”

    甘宁骑在马背上,高举手中的大刀。

    如果直接往后跑,向着沈晨军埋伏的那处密林去,敌人肯定不会上当,所以就必须要先打一场,佯装战败了,才好诱敌深入。

    这边枣祗领军出城,他的典农军数量是敌人的一倍,于是开始列阵往前压进。

    但到了近前之后,甘宁军就立即下令放箭。

    他的阵型跟枣祗的不同,枣祗是前面由长矛手组成,他的是刀盾手,然后弓弩手藏在了刀盾手身后,等到下令放箭的时候,刀盾手蹲下,露出后面七八十名弓弩手。

    “咻咻咻!”

    数十张弓弩齐射,射在了枣祗最前方的长矛兵身上,顿时一片大乱。

    “嗯?”

    见此情形,虽然疑惑敌人为什么没有刀盾和弓弩,但机不可失,甘宁抓住机会,立即喝道:“杀!”

    “杀啊!”

    五百士兵向前冲锋,双方距离不过三四十步,顷刻间杀至,战到了一起。

    枣祗拼命下令将士们稳住,可奈何之前几轮弓弩射击,让前面大乱,士兵躲避箭雨,导致阵型散开,根本不听指挥。

    甘宁军趁势掩杀,他本人则直接往敌方竖着“枣”字将旗的方向冲去,在亲卫的帮助下,杀开一条血路,来到了枣祗面前,仅仅交战不过数回合,就把枣祗斩于马下。.81zw.??m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