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你说不是大魏派的,可那时候谁信啊? 到那时,大魏难免因为失去大义名份。 而陷于舆论中的被动角色。 但现在,有冯一博的操作之后。 就完全不一样了! 别看只是多了一步建国。 可加上了一层东海国,立刻就把大魏撇清了! 就像冯一博所说,事关法统。 有了东海国这个法统,献土之事就变成了两国之间的事。 而不是大魏内部的事了! 景顺帝正是想通了这一层,才会有茅塞顿开之感。 可他再看张松越,却发现对方依旧老神在在。 好似早就想到了这些。 不愧是老师啊! 听闻景顺帝夸奖,冯一博立刻再表忠心。 “圣上过誉,臣唯一心为国尔!” 不管是不是冯一博的操作,献土归附都是事实。 景顺帝此时颇有志得意满之感。 听到冯一博表忠心,难得喜形于色,道: “冯爱卿一心为国,屡立奇功,真是予的唐俭啊!” 世人都知道大唐有个王玄策,相传有“一人灭一国”的壮举。 却不知道,大唐最厉害的外交官乃是唐俭。 这个唐俭是初唐时的名臣之一,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。 官至礼部尚书、天策府长史、遂州都督。 还封了莒国公。 他最出名的外交事迹,就是说降突厥。 并配合李靖生擒了颉利可汗。 可惜的是,他最后的结果并不太好。 相传因为怠于政事,最后坐罪贬官。 景顺帝以此唐俭类比,表面上是夸赞冯一博功绩堪比劝降突厥。 内里却也不乏敲打他莫要从此怠政之意。 最后,还有一重隐藏更深的意思。 那就是景顺帝在暗暗自比唐太宗。 李世民就是景顺帝在私下里,最为推崇的帝王。 其原因自不必说。 毕竟都是爹还在的时候,就登极的人。 景顺帝常常以此安慰自己。 冯一博到底是探花及第,不敢说博古通今,但史书还是都看过的。 听到唐俭这个名字顿时就明白个大概,当下连忙道: “圣上过誉,臣哪敢和说降突厥的莒国公相提并论?” 这可不是简单的谦虚。 而是在说,自己已经明白了皇帝话里的意思。 不然皇帝一顿夸,你都不知道唐俭是谁,那皇帝的媚眼不就抛给瞎子了吗? 当然,景顺帝也不是没抛给过瞎子。 好在冯一博不瞎,还给了反馈道: “倒是大魏在圣上的治理下,国泰民安,海晏河清,已然有了盛世景象。” 这话直白明了,就是在拍皇帝马屁。 若是以前有人说,说不定景顺帝还会觉得是在讽刺他。 但这个时候说,却是恰到好处。 景顺帝也能挺直几分腰杆子。 无他,献土归附可不就是盛世产物之一? “唐初有四夷宾服、万国来朝的鼎盛,大魏如今也有献土归附的昌隆!” 唐初,还万国来朝。 景顺帝心中一惊,还以为冯一博猜到他推崇李世民的小心思了。 因为这话都不是暗指,而是明着在说景顺帝堪比唐太宗了。 实际上,冯一博并不知道景顺帝对李世民的推崇。 完全是在顺着景顺帝“唐俭”这个话茬往上说。 却刚好搔到了景顺帝的痒处! 堪比唐太宗不说,冯一博甚至还更进一步的道: “臣敢说,如此国之盛事,就算唐太宗知道了,亦要称羡!” 李世民都要羡慕他? 景顺帝差点笑出声来,好在及时忍住。 在旁伺候的夏秉忠,自认最是了解景顺帝的心思。 此时对冯渊这个小老弟心中赞叹不已。 这个冯渊又会办事,又会说话。 不得不说,真特娘的是个人才! 看来咱家还是要和他多亲多近。 景顺帝强忍欣喜之意,装作平静的道: “爱卿不要胡说,大魏比起盛唐的昌隆还是要差上几分的。” 这话听着是在自谦,实则已经露出心中的喜意。 冯一博敏感的抓到了这一点,立刻道: “圣上此话,臣不敢苟同!” 他一副诤臣模样,上来就反驳一句。 “盛唐国势虽隆,却也只有内陆小族来投,而今大魏却已名传海外,方有海外之土归附。” 说到此,冯一博一副据理力争的模样,昂首道: “一为土地相邻,一为隔海相望,只能说各有千秋,不分伯仲!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