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五十二章 股份-《盛夏1981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前不久,期刊的创办资质已经批下来了,过程相当的顺利。

    然后就是发征稿声明,各个大学跟研究类单位都收到了邀请。

    因为有奖金嘛,所以效果还不错,没几天就收到了两百多投稿,不过真正有价值的不多。

    “科技工作者的待遇还是差,科研经费也不多,合格的稿子少也正常。”陆明说道。

    “我明白,不过录稿标准还是得高一些,宁缺毋滥。”徐柠说道。

    “是这个道理,你是不知道,很多年轻人的待遇太差,生活很拮据。唉,很多人每天还要为了柴米油盐发愁,这样对他们的工作是很不利的。”陆明叹息道。

    这会的科研经费实在太少了,通胀高,但大家的工资却没涨多少。年长的还能凭资历,年轻人什么都凭不了,他们读名校、努力工作,结果还不如那些大字不识几个的生意人赚的多,这实在是很打击人的现实。

    要知道,现在全国国营单位的研发支出仅仅三百多亿rmb,什么概念,比征途公司一年的研发经费只高了几十亿。而且照现在的发展速度,再过两三年就差不多了。一个是全国那么多单位,一个只是一家公司,这种对比实在让人唏嘘。

    而科研的产出跟资金投入是成正比的,钱那么少,那就不要指望能有什么研究成果了。事实上,八九十年代的国内科研确实没多少拿得出手的成就。

    徐柠想了想,突然说道:“我有个想法,想设立一个奖项,每年都资助一些科技工作者。”

    “好啊。”陆明立刻来了兴趣,就知道徐柠听不得这些,一提必然是要花钱的。

    “我想着,每年资助五百个年纪在四十岁以下的优秀科技人才,为期十年,每年发放两倍其工资的补贴。你觉得怎么样?”徐柠问道。

    “我没意见,你觉得可以就成。”陆明立刻说道。让人家花这么多钱,他也不好意思再提什么要求了。

    “那就这么定了,我让人着手去做。”

    之所以只限定年轻人,原因当然是这些人才是科研产出的核心群体。跟很多人的常识相反,科技人员年轻时才是科研能力最强的时候,这是人的智力在不同年纪的变化决定的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资历实在是很坑人的事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